情境性犯罪动机:亦称“偶发性犯罪动机”。因情境因素的刺激而在短时间内突然产生或膨胀的犯罪动机。与“预谋性犯罪动机”相对。其特点:(1)存在强烈的外部情境刺激因素。(2)形成过程短暂,缺乏冷静和理智思考的间隔、持续...
情绪障碍犯罪理论:以情绪障碍解释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属精神分析学犯罪观。美国心理学家W.希利与妻子布朗纳1936年提出。他们通过对少年犯罪者的多年调查,认为由个体素贡、家庭、环境等原因而引发的情绪障碍,是导致少年...
群体冲突犯罪论:以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学理论。美国犯罪学家G.B.沃尔德在所着《理论犯罪学》(1958)中提出。认为群体冲突是群体成员之间或群体之间相互排斥和互不相容的现象;犯罪是在争取社会权力的斗争...
临床犯罪学:研究犯罪人的鉴别诊断和矫正治疗的学科。犯罪学分支学科。主要结合临床精神病学与犯罪学的研究,强调可操作性,较少研究抽象的理论问题,着重研究如何鉴别诊断和矫正治疗犯罪人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运用精神病学、...
颅脑外伤性犯罪:颅脑遭受外伤时伴发精神障碍所导致的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脑外伤急性期犯罪和脑外伤远期犯罪两类。前者指在颅脑外伤的急性期,患者常因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能力障碍及伴发的错觉、幻觉、片断妄想等而...
颅相学犯罪论:研究人的头颅轮廓与犯罪之间关系的早期犯罪生物学理论。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维也纳的临床医生加尔及其弟子施普茨海姆。二人于1819年合着颅相学的第一部着作《神经系统及脑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及以人和动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