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协调

2024-02-05

    双手协调 :

在大多数现实场景中,个体双手协调的稳定性较好,如打字,但在完成某些特定动作时其稳定性却较差,如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一般来说,镜像对称的双手协调动作较为稳定。以双手食指的左右摆动为例,两个手指完成镜像的摆动要比完成平行方向的摆动更稳定。

早期的哈肯-科索-布兹(Haken-Kelso-Bunz)模型认为,影响双手协调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顺序参数”(orderparameter)和“控制参数”(controlparameter)。前者用于量化双手协调的模式,如双手相位差;后者用于探测协调模型的稳定性,如动作频率。镜像对称的动作相位差为零,因此稳定性最高;平行动作的相位差为180°,因此稳定性稍差;而在其他相位差时,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稳定性。在双手协调的动作频率上,频率越高,动作协调的稳定性越差,且越容易从不稳定的双手协调动作(如平行动作)转变成稳定的双手协调动作(如镜像对称动作);双手频率为整数倍时比双手频率为非倍数关系时更稳定。基于以上研究及生理学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动态模式理论(dynamicpattern theory),认为同源肌肉群的共激活作用是双手协调稳定性的重要生理基础。

新近的研究发现,很多认知因素也会影响双手协调的稳定性。视觉反馈的变化,如延迟反馈,并不影响稳定的协调动作,但会影响较不稳定的协调动作。但一些特殊的视觉反馈可以促进不稳定的双手协调动作的完成,如将两个手指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显示为平行方向的运动。另外,注意资源的多少也会影响双手协调的稳定性。通过任务概念化将双手任务表征为一个整体(如两个半弧组成一个圆)可以减少双手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双手动作的稳定性。

在复杂任务和多任务的情境下,通过合理的设计增加双手任务的稳定性,不仅有助于提高任务的绩效,而且能降低操作者的工作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