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变量的学习迁移研究:1960年奥苏伯尔比较了两组被试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实验组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了一个“陈述性组织者”。“组织者”强调了金属与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和冶炼合金的理由。控制组在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之前,先学习了一个关于炼钢和炼铁方法的历史说明材料,虽然这个材料可以提高被试的学习兴趣,但没有提供可以作为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结果两组在学习钢的性质的材料之后,其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差异,见表4—2。
表4—2
┏━━━━━━┳━━━━━━━━━┳━━━━━━━┓
┃ 组别 ┃先学习的材料类别 ┃ 平均分数 ┃
┣━━━━━━╋━━━━━━━━━╋━━━━━━━┫
┃ 实验组 ┃ 陈述性组织者 ┃ 16.7 ┃
┃ 控制组 ┃ 历史介绍 ┃ 14.1 ┃
┗━━━━━━┻━━━━━━━━━┻━━━━━━━┛
研究表明:“陈述性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组织者”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加强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变量,一般能促进知识学习的迁够。对言语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其效果尤其明显。
1972年,巴恩斯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组织者”不仅对知识学习施加了有统计意义的影响,而且还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她发现在98%的研究例子中,使用“组织者”平均学习分数增加了100k一18%,同未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组相比,利用“先行组织者”的被试的概念迁移的增加的百分数,按学习材料不同,达到16%—50%不等。
梅耶等在1980年研究了“组织者”影响知识学习的阶段:当两组被试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时,甲组在学习这个材料之前,学习一个“组织者”;乙组在学习这个材料之后学习同一个“组织者”,以后进行回忆测验。结果,“组织者”放在学习材料前呈现的甲组,在回忆概念性的观念时得分较高,并加入了较多适当的内容,作出较多新颖的推论;“组织者”放在学习材料后面呈现的乙组,在回忆技术性的观念时得分较高,但加入了较多不适当的内容,作了较多模糊的概括。研究者们由此认为,“陈述性组织者”影响知识学习的知识获得及保持阶段,而不是知识再现阶段。
影响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变量的学习迁移研究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