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心理机制:诚信心理机制是个体产生诚信心理的依据,是引导个体诚信行为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统称。诚信心理机制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主要由认知、需求与激发、意志、平衡与反馈等多个过程组成[2]。依据其产生的依次顺序,可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
(一)认知阶段
认知过程是指面对与诚信有关的新刺激要素,个体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动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含知觉、激活、选择、内化四个过程。知觉是指将具有代表意义的诚信知识和信息传递到大脑中,进而形成有关诚信的表象。激活就是将原有的认知结构唤醒而进入觉醒状态。选择是被唤醒的认知结构在“工作”状态下,有选择性地吸收或者筛选某些信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刺激物的特点、个性等有很大关系。内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机能将与诚信相关的新刺激要素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产生新的诚信认知[3]。
(二)心理需要与动机激发阶段
在诚信的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个体经过筛选形成心理需要。心理需要是个体产生诚信行为的内部驱动。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只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诚信需要属于自我实现需要的范畴。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级的诚信需要,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心理需要是个体产生行为动机的内在根源,诱因则是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只有内外条件兼备,诚信需要才转化为诚信动机。肯定诚信的重要性并推崇诚信的环境、执行诚信行为后获取预期或超出预期收益或实际利益的价值体系等外在条件促进诚信需求向诚信行为的有效转化,外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诚信品质的培养。
(三)行为产生和意志作用阶段
诚信动机产生后,会推动个体做出诚信行为。主体践行诚信行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由于工作条件差、环境复杂而引起的信心不足;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人措手不及而产生的惊慌、彷徨等消极情绪;已经放弃的动机、目标重新出现而产生新的诱因以及不健康舆论的讥讽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就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机智,迅速分析、判断困难的性质,确定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实现所做出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行为就是一种意志行为。
(四)信息反馈与心理平衡阶段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活动过程并不会随着行为的结束而终止。在主观意志引导下的诚信行为终止后,主体心理活动会进入下一个新的心理阶段,即对诚信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阶段。主体通过外界反馈及自我认识,对诚信及自身的诚信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并实现了新的平衡,主体对诚信的认知也会在心理变化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完善。
诚信的心理机制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