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原因分析:1.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前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溺爱,这种溺爱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起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如导致性格比较任性、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等。有的大学新生尽管已是成年人,可是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缺乏集体合作精神。步入大学之后,这些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环境生活时,这种人格方面的缺陷就会在宿舍集体生活中很快显现出来,变成舍友、同学间矛盾出现,导致大学生心理压抑、孤独、难过。李凤梅[3]的研究表明家庭气氛和谐的学生心理适应高于家庭不和谐的学生。一些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下岗家庭的存在,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卑、暴躁、孤独。
同时,由于中学时代的学习中,主要围绕高考在转,老师除了扮演老师角色之外,还兼任保姆角色。对学生的事物事无巨细,全部包办,在这种包办的环境下,学生的独立性非常差,依赖性非常高。当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角色之间的差异和转化,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引发心理不适,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2.应试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负面作用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成绩衡量学生水平,这种做法使学校、社会、家长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得一些学生极端看重分数,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步入高等教育之后,单一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消失了,这种改变使得很多大一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之后,很难自我调节适应。
3.个体差异
有研究发现在个体进入新环境时, 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稳定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对个体的适应和学业成绩产生影响[4]。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遗传素质也不同,所以个体成长过程中,某些个性也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同学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有些同学胆小、敏感、虚荣心强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