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2023-10-1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一)面临新环境的心理落差感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传统风俗比较浓厚,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这些造成了他们现在特有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体验。进入大学后,面临一个文化、习俗、生活、语言都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他们将感受到巨大的“心理鸿沟”,这种差异决定了贫苦新生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如果我们对此处理、引导不够及时,则会延缓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过渡,甚至影响到大学后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情绪不稳,抗压较差

  这部分学生因承受家庭的经济压力,以及家庭的其他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容易产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当遇到困扰时,就会显得自身很无助,再加上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就体现的的就比较差,而且自身的情绪不能很好的宣泄出去,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

  (三)适应环境能力差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基本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比较朴素、简单。而大学基本都是在城市中,经济、文化相对都比较发达,接触的群体也大多是城市居民。另外,在大学生中,形形色色的学生及其他群体较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导致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尽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人际关复杂、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环境。与其之前生活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甚至有些想法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不同。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适应力较差。

  (四)不善表达,比较封闭,人际关系不和谐

  他们有些人来自偏远地区、有些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来到高校后与城市的学生相处,产生了对比。使得这部分学生认为城市的学生或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学生比他们优越,在某些场合或活动中就不太敢于表现自我,觉得自我不够优秀、没有特点,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里条件的驱使下,就逐渐使自己封闭自己,也不懂得与他人如何交流。在遇到困难时,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也害怕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身的不足及缺点。通过这几点因素的作用,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因为经济条件及家庭条件的原因,在遇到困难时,或自身表现不好时。就会担心别人因此瞧不起或轻视他们,在与其他人生活的过程中,自己对于该类问题的出现,反应比较敏感。在集体活动中或生活中,表现不佳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会出现不自信、自卑的一面,自身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焦虑、厌烦等心理,反而忽视自身的优点。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不能正面积极的去面对,也不能很好的去体现自己的优点,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身在生活中、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欠缺正确的态度评价和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