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论书法心理的术语。
指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心达于手,手应于心,心中的艺术构思与手上的操作技巧能够谐和一致。宋代范成大在评论黄庭坚所书《经伏波神祠诗》时说:“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和调,笔墨又如人意。
”书法创作跟其他艺术品的创作一样,既要有巧妙的艺术构思,又需要有高超的表现手法,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来。
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没有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就没有表现的对象;没有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就没有所依附的物质基础。
艺术构思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书家才识和审美志趣的高低,表现手法的优劣则关键在功底的深浅和技巧的精粗。对于一般的书家来说,在这两个方面往往有所偏颇而不能心手双畅。或长于精赏立意而疏于技法,手不能应心;或谙于法度技巧而昧于立意,心无以应手。只有通人达士,见地高又精通于八法,才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信手挥洒,而体合造化之神奇。正如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言:“一旦豁然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而后能为学书之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