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88—1974
美国诗人、文学批评家、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
由此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新批评运动。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了最有影响的理论论文《诗歌:本体论笔记》(1934)和论文集《世界的肉体》(1938)。接着又出版了评论集《新批评》(1941)。
他提出了“本体论”的文艺批评思想,主张文学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
本体论的核心是他论述的“构架-肌质”说。他认为诗歌由“构架”和“肌质”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客观实在所发表的逻辑陈述,大致相当于内容;后者是相对构架而言的,主要指一些局部细节的结合物及附丽于这些细节之上的一些独特兴趣。
他认为在一个艺术作品中,构架与肌质是分立的,各自独立的,而科学文本却没有肌质,即使有也是少量的,也不能与构架分离而只能依附于构架。然而文学作品的特性却恰恰是“肌质化”的本体存在,是肌质赋予它生命。
一首诗并非由于它的逻辑陈述而是由于有那些作为肌质的细节及独特的兴趣才使它具有了诗的魅力。很明显,兰色姆强调的不是诗歌内容而是诗中所隐喻的某些东西,肌质虽不得不负载于构架之上,但它不是在帮助逻辑陈述而是在不断干扰构架的逻辑清晰性。因此,一幅文学作品的构架就像一个人在作障碍赛跑,它的逻辑内容的陈述由于不断受到背负的各种肌质的阻碍干扰而显得不连贯和模糊不清了,而与此同时,各种局部细节、意趣却因此膨胀扩展开来。兰色姆说,一首诗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层层阻碍中产生出来的。
从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说来看,他的“肌质”论正是对文学作品心理的一种探索,他的本体论所关注的并非作为本体的文学语言,而是更关注文学本体中所组藏着的各种象征隐喻和情感因素。兰色姆就曾直接说道:“如果一个批评家对诗的肌质方面无话可说,那他就等于在以诗论诗的方面无话可说,那他就只是把诗作为散文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