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合理化作用,西方心理学术语。
指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文饰心理的目的在于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行为的正确性,掩盖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世界的安宁。
文饰心理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以他人类似行为为自己开脱,怨天尤人,强调事实需要,自我解嘲等等。
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得不到葡萄只有吃柠檬,就认为柠檬是甜的,都是典型的文饰心理。
再如,有的学生考试失败了,把责任归于老师教得不好,或评分不公,至于自己是否用心听讲,充分复习等一概不追究、不承认,只说老师教得不好也就心安理得了。文饰心理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被描写的对象。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的唯一人生哲学就是“精神胜利法”,他每次客观上失败后都能迅速地翻为心理上的胜利,被人打了是“儿子打老子”,直到临行“大团圆”的时候,阿Q还想说一句“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在文学创作中,有些作者也存在文饰心理。
比如有的人玩弄文字技巧,作品很少人看得懂,还说这是“留给下世纪的人看的”。文学阅读中则有一种相反的文饰作用,有的读者文化素养不高,语言解读能力不强,欣赏不了一些先锋派艺术,则埋怨这些作品是象牙之塔,除了作者自己之外,谁也不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