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斯特堡➀

2024-02-14
闵斯特堡:

【生卒】:1863—1916

德国心理学家、内省心理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德国的坦齐斯,从师于着名心理学家W·冯特。主要着作有《心理学的任务和方法》(1891)、《心理学和生活》(1899)、《心理学的基本特征》(1900)、《心理技巧的基本特征》(1914)等。在美学方面,其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在《艺术教育原理》(1905)中提出了着名的“意境孤立说”;在1916年撰写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又提出了电影心理学中的“感知理论”。“意境孤立说”的提出,与闵斯特堡对美育和艺术的教化功能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故此说的实质是通过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揭示以实施其社会教化理想。

他运用内省心理学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异同,认为科学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并加以分析认识,其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关联;而艺术则断绝对象与外在其他事物的联系,我们的心灵除了容纳艺术之外再不容纳任何其他的事物,艺术的本质在于孤立。也就是说,艺术在对象上使对象完全孤立。

因此,审美能力就是孤立对象的能力,使对象单独填充我们心灵的能力。倡导“意境孤立说”,其目的是对人类进行艺术教育,培养他们孤立对象的能力而不去追求现实功利。在电影心理的研究方面,他在电影童年时期,根据自己对电影观摩的经验而写出了早期电影心理学着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他明确指出,要理解电影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感动观众,就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于是他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解释电影影象的纵深感和运动感,提出电影心理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认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正因为电影是艺术,所以它在观众身上所造成的感情比真实场面所造成的更为逼真生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复现自然的影片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只有当影片中的自然物转化为想象物,成为美学的结构,符合银幕的诗学,构成新体时,它才能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所以影片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是存在于通过赋予一系列无生命的影子以运动、注意、记忆、想象和情感而使影片得到具体实现的心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