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家与白日梦➀

2024-02-13
创作家与白日梦:

又译为《诗人与幻想》或《诗人同白昼梦的关系》,弗洛伊德于1908年撰写的一篇文艺心理学专论。

论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探讨了文艺创作与心理活动特别是与“白日梦”的关系,从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来研究并阐释文艺创作心理,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美学观及其富有强烈精神分析学色彩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专论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象征和替代性的满足,艺术家的任务是在作品中创造一个能满足自我愿望的幻想世界,艺术作品则是艺术家在原欲支配下制造的幻想;现实生活充满缺陷,艺术家的欲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于是在幻想中得以弥补,幻想是艺术家的“避难所”,艺术由此诞生。专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上述观点。

其一,在论述艺术与幻想的关系时,作者用“白日梦”解释创作活动,并以此揭示艺术的本质。

指出作家的创作如同儿童的游戏,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并满怀激情,去创造一个与现实严格区分的幻想世界。作家的创作动因就是幻想,幻想的过程就是“白日梦”,是受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实现和满足;它和夜梦一样,通过变相和象征的满足给人以乐趣。

因此,创作就是“白日梦”,创作家和白日梦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其二,专论在论及幻想的动力时,指出它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满足和实现的愿望,因此断言:“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有幻想”。认为人们从事文艺活动的动力来自于性欲和野心(即原欲),诱发这种动力的根源是人们被潜抑的经验,这种经验主要表现在被压抑于无意识领域的性本能冲动和儿童时期所形成的“情结”。由此,该文进而提出,创作的契机是对过去的、特别是儿童期受抑制的创伤性经验的回忆,并将文学创作归结为这样一个公式:“目前的经验,唤起了创作家对早先经验的回忆(通常是孩提时代的经验),这种经验到现在产生了一种愿望,这愿望在作品中得到了实现。”根据这样的理解,论文得出结论:“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是它的替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