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61—1946
德国美学家、移情美学中“内摹仿”说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着作有《美学导言》(1892)、《动物的游戏》(1898)、《人类的游戏》(1901)、《审美的欣赏》(1902)等。他主要以审美主体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首先他把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与游戏活动等同起来进行考察,认为游戏来源于生物本能。
在进一步考察游戏的心理状态时,认为游戏既非精力过剩所致,也非劳动的产物,更不是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游戏除自然冲动的心理因素外,还带有实用目的,即游戏并非超功利的。其次,他认为人们在游戏快感中情感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实在的自我总是安静地隐蔽其后,美感的获得主要得助于感性。他在艺术游戏说的理论基础上,明确提出审美欣赏的“内摹仿”说。
他认为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内摹仿活动,即人在观照某一外物时,其主体与对象会产生一种情感交流;由于外物运动的作用,审美主体会在内心里去摹仿外物的运动和情感特征,并享受这种内摹仿的快感。他认为正是这种内在而不外现的内摹仿活动而构成审美欣赏的核心;然而只是把内心的同情移置到审美观照的对象中去,这并不能概括审美的全部心理特征。
他在进一步考察内摹仿的心理机制时指出,内摹仿决不单纯是头脑活动的过程,即对过去动作、姿态的记忆和感知等,它仍伴有旁人几乎不易觉察到的动作,正是这种运动感觉才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当前对形象的感知融合为一个整体。关于内摹仿活动如何产生审美快感的问题,他提出一种“幻觉”说,认为在内摹仿作用下,审美主体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特殊幻觉,它不同于一般知觉幻觉和心理学上的幻觉,而是一种审美幻觉。这种审美幻觉可分为三种,即附加幻觉、摹仿原物幻觉和同情幻觉。他认为在幻觉中审美主体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混同于审美对象,同时也把客体运动混同于主体内摹仿运动,从而产生某种随着客体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