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一)引《续玄怪录》说:“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有二十四五;
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
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
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询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如
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此段文字可以看作这种女子的一个讽刺,也可以看作这
种女子的理想化以至于神明化。荀子说:“小人以为神,君子以为文。”我们姑且把它看作一种人文的点
缀就是了。
①三家作品已屡见上文译注中。 行稳称的人,这问题更要见得急迫。
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过,恋爱是一棵天上生长的树。我们不知这句话究应作何解释,如果说,恋爱之所以为一棵树,根柢虽种在地上,长在人间,而开出来的花朵,却美得好比“天上”的花一般,这样一个比方可以说是很实在而可以证明的一个真理。历来的诗人都了解这个真理、并且不断地引作他们诗歌的题材。但丁诗中的女主角贝雅特里齐(Beatrice)实际上不过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女子,但到了但丁手里,一经想象的渲染,却成了他进入天堂的向导;即此富有代表性的一例,已足征很寻常的一个性对象的吸引,会怎样蜕变而为一番精神活动的强有力的刺激。
升华之成为一套理论,有人曾经加以考据,以为不但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并且可以推源到更富有科学精神的亚里士多德。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Lessing)认为亚氏的“涤化论”或回肠荡气之论(katharsis)指的是“一般情绪或情欲的转变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意向”。不过莱氏这番解释恐怕是不对的,亚氏讲这一套理论的时候,心目中指的不过是怜悯或恐惧一类的情绪,经过一度抒发以后,心中稍稍觉得舒适罢了,事实上怕与性的情绪不很相干;而加尼特也很正确地说明过,这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宣泄决不是升华。
其实一直要到基督教上场,升华的概念才慢慢形成,在我们的想象中才逐渐具体化。若从这方面加以追溯,可知最早创说的人是一位隐遁在埃及沙漠地带的早期教父,叫做麻卡流士大隐(AbbaMacariustheGreat)。据一部分人的看法,他也是“基督教国家里第一个科学的神秘主义者”;昂德希尔(Eve1ynUnderhill)在(神秘之道)(TheMysticWay)一书里曾经介绍过麻卡流士的见解,说一个人的灵魂的实质是可以逐渐转变的(灵魂在他心目中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非物质的东西),灵魂原先是很重浊而趋于下坠的,但一经神圣的火烧炼以后,就渐渐变为更纯粹而精神的了。他说:“灵魂好比五金,抛在火里,就失掉了它们自然的硬性,并且越是在熔炉里留存得久,越是在火焰的不断烧炼之下,就越软化。”火烧着是痛楚的,但它也就是天上的光,而对于麻卡流士,光与生命原是一回事。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真正找到了我们近代所了解的升华的观念了,麻卡流士的说法也许还不够确切,但在当时,已经要算再确切没有的了。麻卡流士是圣巴西勒(St.Basil)的朋友,圣巴西勒是基督教中心传统里的一位领袖,因此,麻卡流士这一番见解后来成为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一部分,不断地在神秘主义者的言行里表现出来,再后,热那亚的圣卡特琳(St.CatharineofGenoa)的涤罪地狱论(doctrineofpurgatory)就建筑在这一番见解上;罪孽就等于灵魂生了锈,只有地狱之火才可以把这层锈燃烧净尽。上文所引的见解里,我们还未见“升华”的名称。到了后来,在诗人的歌篇里,接着又在道德家的作品里,我们才确确实实地读到这个名称,而这一类作品说到升华的时候,倒是和宗教的教义并不相干。所谓升华,就原有的意义而言,指的是用热力,把一种
①以前的女子是生来就预备结婚的,所以当其月经已来之后将近成婚之前,做母亲的对她多少总有一番教诫,让她知所准备,所谓“往至女家,必敬必戒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的一类训词里大抵包括着不少虽属常识而不便形诸笔墨的话。所以说,葫芦里的药多少可以猜透几分。如今呢,女子生来便不一定结婚,尽管大部分终于不免走上婚姻的路,但事前既未打主意,临事自全无准备,家庭无此告诫,学校无此课程;于是闷葫芦一旦打开,除仓皇失措而外,自更无第二种反应。
质料,从我们普通认为比较粗糙。比较重浊、比较块然一物的①状态,化为我们认为比较越超、比较轻清的气体状态。这样一个过程好像很有诗意,于是诗人就把它利用,来象征我们精神生活里的一个仿佛相同的过程;在十七世纪初年,他们利用得最多。例如戴维斯(Davies)在他那首《灵魂的不朽》的诗里就有这样一句:“资升华之妙法兮,变肉体而为精神。”同时,散文作家,在宗教和其他方面,也抓住这个观念。例如泰勒(Jeren1yTaylor)在他的作品里说到“把婚姻升华成一个圣礼(sacrament)”;又如夏福兹贝瑞(shaftesbury)在1711年讲到人生若干淳朴的通则,说人生的方式原是重浊的,但如“借重一种精神的化学,不难升华”而为更高超的方式;又如,到了1816年,皮科克(Peaoock)也说到“那种热烈的升华作用就是伟大与力量的源泉”,这样一个用法就和我们今日的用法更相近了。后来叔本华对于这个观念也相当重视。
在性心理学的范围内,所谓升华包括两点,一是生理上的性冲动,或狭义的“欲”,是可以转变成比较高尚的精神活动的一些动力,二是欲力既经转变,就不再成为一个急迫的生理上的要求。这样一个升华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分通俗的心理学识,流行得很广。不过采纳这个观念的人,似乎不一定了解所谓升华的过程,即仅就其物理的本义而论,是必须消耗许多力量的,若进一步而就其比喻的或精神的意义而言,则尤其是言之匪艰,而行之维艰。“升华”也许不止是个名词,而确代表着一种由粗入细。由质入文、由生理的冲动变为心理的力量的过程,而此种力量的消耗大致相当于欲力的消耗,而消耗后所获得的满足亦差足以替代性欲的满足——这我们也许可以接受。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番转变,虽非不可能,却是不容易的,也不是亟切可以期望成功的,并且也许不是人人可能,而只是少数神经组织比常人为细腻的人才真正可能。性心理学的作家中,希尔虚弗尔德便轻易不肯接受升华的观念,他主张用另外一个名词来代表类似升华的现象,叫做“性的当量”(sexualequivalent);他并且否认绝欲的人所产生的科学文艺的作品比不绝欲的人所产生的更为优异卓越。他只承认只有在宗教家和从事剧烈的体力工作的人中,我们才可以找到升华的作用。
不过弗洛伊德是承认升华的,他甚至准备下一个异常概括的论调,就是整个的文明是由一切本能的力量升华而成,而所谓一切本能自包括性本能在内。他指给我们看,并且用他惯用的口气说,性冲动是最富有可塑性的,教它圆也可以,教它方也可以,甚至于它的对象,我们也随时可以替它转换。他认为各式各样的人中,也许艺术家升华的本领要特别大。
近年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人很想对升华的观念,作一番更精当的解释,下一个更正确的定义,同时又埠把它和别的可以相混的心理过程更明白地划分开来。例如格洛弗(EdwardG1over)就是一位,他曾经有过一度很冗长而细密的讨论。他的议论可以说是属于“形而上心理学”(metapsychology,大致即心理学的形而上学)的范围,对一般读者未必引起多大兴趣,不过他的主要结论是值得参考的,他认为升华的观念虽至今还是模糊不清,我们因而也不便依据它作什么肯定的推论,但只是引用升华的名词,是没有什么不
①赫氏是严复所译《天演论》的原作者托马斯·赫胥黎之孙。赫氏诸孙中有二人负有盛名,一是生物学家朱利安(Julian),一就是这位奥尔德斯(A1-dous)。
合理的。不用说,就日常生活而论,我们即使不了解升华的过程,即升华之际,力的转变究属是怎样一回事,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过程大体上是发生在意识的境界以下的,因此,我们的意志尽管可以跟着它走,却不足以控制它,促进它的完成。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我们不要把升华作用和欲力的改道相混,应知升华以后,性欲应该不复是性欲,而欲力改道后,性欲依然是性欲,不过另换了出路罢了;我们也不要把升华作用和病态的象征或代用品混淆起来;我们应知不讲升华则已,否则这其间所发生的变迁必须是从幽谷进入乔木,而不是从乔木退入幽谷,其间一定得假定着一个更高的文化水准。例如一个患窃恋的人把偷窃的行为替代了性的活动,这一完成决不能叫做升华。要不是因为确乎有人似是而非地提出过这种例子,认为是升华的证据,我们这一段话原是无需说得的。
有几个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文明由于性欲升华”的一部分理论,又把它引伸到了极度。例如,瑞士的一个支派(有一个时期它的代表人物是梅德)认为升华的结果将来可以创造出一个“精神综合(”peycho-synthesis)的局面,甚至一个新的宗教,在这一宗教里,人的灵魂,和但丁的一样,也被引导着,自地狱入涤罪所,再自涤罪所入天堂,所不同的是,但丁诗中的向导——诗人到此换了一个医生罢了!
意大利的精神治疗学家阿萨奇奥利(Assagioli)的见地比较要中和得多,他认为如果一方面性欲是过分的强烈,而一方面正常满足的机会又是过分的难得,在这样一个杯水车薪似的太不相称的局势下,升华是有很大价值的。高水准的心理活动和低水准的性欲冲动也许有些因果关系,但阿氏以为如果把一切高水准的心理活动全都推溯到若干单纯的冲动上去,似乎是不大妥当的。在实际的治疗方面,他也不大用直接的精神分析法,而改用他所称的自动升华法(auto-sublimation)。他说,自动升华的结果虽不能用仪器来量,或在熏满了炭墨的记纹鼓上用忽上忽下的一根曲线表示出来,然而却是一样的真实,一样的有效;他又明白地指给我们看,一个人要真正获取升华的益处,第一必须纠正他对性的观念,决不能再把它看做兽性的表现而引为可耻,因此非力加抑制不可;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一日,即一日得不到升华的效果。这自然也是很对的。在他看来,性的冲动虽然强烈,也不难把它和高水准的情绪活动与理智活动联系起来,而转移它的出路;如果能把工作或职业的性质完全改变一下,能完全转进一种真正有创造性的业务,则升华尤易收效,因为艺术的创造和性的升华,关系最深且切,此种关系的究竟,我们目前虽还不甚了解,但其存在总是体会得到的。
(希尔虚弗尔德某次提到西文中genus一词与genius一词盖出一源,前者指生殖,指物类,后者指天才,指创造;生殖与物类是欲力未经升华的结果,天才与创造则为欲力既经升华的效用,与此可以相互印证。)阿氏又引歌剧家瓦格纳的巨著《特里斯坦》为升华结果的最神奇的一例,通篇作品中都充满着作者对女子维森唐克(MathildeWetsondonck)的热烈的情爱的火焰,假如作者在实际生活里得以顺利地满足他的热爱,这巨著便不会与世人相见了。
①霭氏是一个人文思想家,凡所主张,不离一个时中的原则.此处又是一些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