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阅读疗法”、“读书疗法”。
运用各种文字材料进行心理矫治的心理治疗方法。源于希腊语“biblion”(意为“书”)和“therapyia”(意为“拯治”)。1904年美国的图书管理专家和精神病学家合作,首次采用该疗法。治疗者按健康、有益的原则,根据治疗目的、干预水平、疾病类型、患者特点与文化水平等,为患者挑选书籍,对患者进行智力水平、社会水平、行为水平和情绪水平四个层面的干预。
(1)智力干预。治疗者要求患者阅读对自己有指导性、教育性的书籍材料,激发其对个人态度、行为的反思与分析,获得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知识,拓宽兴趣,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2)社会干预。治疗者要求患者阅读有关书籍材料,提高自己的社会意识水平,扩展认识范围,强化社会与文化规范,增强社会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3)行为干预。治疗者要求患者阅读有关书籍材料,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并考察可能的结果,增强活动能力,抑制不成熟行为,促进成长。
(4)情绪干预。治疗者要求患者阅读能引起自己共鸣的诗歌、小说等富有感染力、想象力的书籍材料,获得替代性体验,产生认同,达到疏泄和领悟,促进情绪健康成长。
A.鲁宾1978年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1)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旨在向患者提供信息,传播知识,促使患者提出和讨论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为社会和习俗可接受的行为,抑制某些不适当的举止。(2)对心理异常者治疗。旨在激发患者的想象力,让患者通过与书中主人公情感上的共鸣,得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矫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3)对正常人的危机干预治疗,即发展性治疗。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受挫折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正视现实,正视自己,增强自信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