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才:

中国古代心理思想用词。

通“材”。才质、才能。

《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南宋朱熹注:“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草木之初曰“才”,人初生之性亦可曰“才”。南宋陈淳在《北溪字义》中对“才”论之颇详:“才是才质、才能。

才质,犹言才料质干,是以体言。

才能,是会做事底。同这件事,有人会发挥得,有人全发挥不去,便是才不同,是以用言。孟子所谓‘非才之罪’及‘天之降才非尔殊’等语,皆是把才做善底物,他只是以其从性善大处发来,便见得一般。

”朱熹说:“才是心之力,是有气力去做底。”(《朱子语类》卷五)戴震说:“才者,人与百物各知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孟子所谓‘天之降才’是也。”(《孟子字义疏证下·才》)才质为体,是先天的,才能为用,是后天的;才质是才能的内部基础,才能是才质的外部表现,两者的关系即体和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才”还含有人才之意。

刘劭说:“夫学,所以成材也。”(《人物志·体别》)诸葛亮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这里的“才”、“材”均指“人才”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