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 : 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它是表征的一种形式。例如当我们回想起一个熟人时,他的容貌就立即浮现出来,犹如看见他一样。这种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重现的形象,称为记忆表象;若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的事物的形象,如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则称为创造表象或想象。
表象有两个重要特征:①表象的直观性。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但表象只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的表面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②表象的概括性。它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被感知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因此它比知觉有更大的概括性。根据表象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表象,是个别表象,例如对自己常用的那一张桌子的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的表象是一般表象,例如关于一般桌子的表象。这两类表象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表象常可成为一般表象的核心。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它与感知相似;从它的概括性来看,它又与思维相似。因此可把表象看成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有人甚至认为概念可以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体的表象即原型来表征。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利用表象进行计算教学,儿童能较快地从实物运算过渡到心算。
表象从其产生的感官通道来看,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同,在各种表象的清晰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上会出现个别差异。画家的视觉表象特别发达,音乐家则偏于听觉表象,而面粉工人又偏于触觉表象。表象的广度也有个别差异,如有的人看了一幅画,事后只能有大概轮廓的模糊的表象;有的人则能把画中的细节在表象中清晰地重现。有一种类似知觉的非常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多见于儿童。
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洛克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纪末期,英国心理学家F.高尔顿首先对表象进行了测量。他主要研究表象的性别、年龄等的个别差异。20世纪初由于行为主义的反对,表象的研究开始停顿。直到60年代才重新兴起,并且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表象上。认知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信息编码的一种主要形式。A.佩维奥和他的同事提出双重编码假设,他们认为人们有两种编码和存储的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符号系统。这两种系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是互相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
表象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