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测验 : 测量特定人群在某一问题上所持意见的分布情况的一种工具。又称舆论测验。通过它可以分析、揭示人群中持某种意见的强度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测出人群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比较准确地分析和估计社会舆论。
起源与发展 西方的民意测验是从市场研究发展起来的。研究者在人群中挑选出小量的取样,测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品种、质量等的意见,以便改进商品,提高销售额。20世纪30年代,民意测验在美国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重大社会问题上。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G.H.盖洛普创立美国舆论研究所开始对美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开展全国性的大规模民意测验。测验方法是根据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6个标准,在美国各州按比例取样,寄问卷给测验对象填答,派调查员进行个别访问,然后统计分析测验结果,作出解释,最后交由"特稿供应社"向日报定户发稿。由于盖洛普对民意测验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美国舆论研究所通称为盖洛普民意测验所,民意测验也通称为盖洛普测验。1937年,最早的民意测验专刊《舆论季刊》在美国出版,并成为美国舆论研究所的正式喉舌。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宣传工具,如报纸、电台等也开始进行民意测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府机构也广泛使用民意测验。
30年代后期,民意测验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得到发展。欧洲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先后组织起美国舆论研究所的分支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也出现了民意测验组织。到1970年,世界舆论研究协会已在41个国家拥有300多个分会。
在美国,民意测验除了用于竞选总统、国会议员外,还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问题,如调查人们对某项政策、某种产品、某个事件以及社会福利、环境污染、种族偏见、吸毒现象等问题的态度。在中国,近年来也开始对青少年理想、道德、兴趣,党政部门的工作作风和效率,电视、广播、报纸中某些内容的效益,干部的德才测评以及一些商品品种、质量等问题进行民意测验。
一般过程和工作方法 包括:确定范围,选择样本,制定问卷,使主持测验者与被测者建立融洽关系,抽样访问,制定表格,分析结果。
确定测验范围是第一步,一般是由要调查问题的内容决定的。某个国家总统竞选的测验范围就应是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某种商品销售情况的测验范围就应根据该商品消费者分布情况来确定。范围定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影响民意测验的准确性。
社会取样的准确与否是测验是否可靠的关键。取样调查的目的是把对总体中有限的样本的意见调查结果,作为普遍适用于总体的估计或推断。一旦选出的样本缺乏代表性,取样调查的结果就会与总体大多数意见不相符,测验就出现偏差,甚至失败。民意测验一般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取样方法,常用等概率抽样、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等,或把几种抽样方法加以综合使用。
问卷的制定需要相当的训练并掌握一定的技巧,民意测验问题的形式一般有自由答话和选择回答两种。前者让被测者对所提问题用自己词汇自由陈述意见;后者要求被测者对所提问题从准备好的答案中挑选其中一个答案来回答。二者各有优缺点:前者被测者思想不受限制,但统计比较困难,后者回答范围有局限性,可是统计便利,一般民意测验同时使用这两种问题形式。问题提出过程多用"漏斗式"的次序,开始用自由答话形式提出问题,问题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提出很具体的问题。用选择回答形式来提问,让被测者表示自己的态度。问卷的词汇要准确、明晰,应为一般人所理解,同样的问题由于使用不同的词汇或不同的句子结构顺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双关,模棱两可。即使是有经验的研究者也要对他们初拟的问卷进行预备试验,以便修改。制定好的问卷可通过邮寄方式送给被测者或派专人访问取样对象得到结果。大规模的民意测验往往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发放问卷。
主持测验者要与被测者建立融洽的关系,使被测者愿意合作,讲心里话。被测者愿意或不愿意合作,对测验结果影响很大。
抽样访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被访问者是否愿意合作,而且访问者本身的态度、访问时的语气、手势,都能影响研究的结果。因此访问者事先应受特别的训练。
现在的问卷多预先编码,答案输入计算机以制定表格,然后根据表格显示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得出客观、准确的结果。
社会功效 民意测验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虽然它还有不完善之处,但它的社会功效是肯定的。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所在1950~1970年间对11名国会议员、总统候选人的预测都获得成功,与正式选票的平均误差只有 1.6%。这表明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术所进行的民意测验是可靠的。在中国,民意测验可为政府制定某项方针政策,考核、选拔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提供依据。此外,在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广泛的领域,民意测验都是大有可为的。
民意测验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