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2024-04-05

    管理心理学 : 人在观看体育表演和运动竞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它是运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观众包括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者,但能对运动员和运动竞赛成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比赛现场的观众。
  观众的心理倾向取决于许多因素,并由于国籍、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年龄、性别、兴趣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不同,而对运动竞赛产生不同的态度或心理倾向。也就是说,观众心理倾向将因比赛的国别和地区、比赛的级别、名次、激烈程度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观众的心理倾向通过自己的言语或动作如叫喊声、鼓掌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些言语、动作对运动员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由于观众的心理倾向不同,其言语、动作等外部行为也就不同,但这究竟会对运动员和运动竞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者们尚未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有人认为,观众公正地观看比赛,不偏向任何一方,对运动员精湛技术和精彩表演均给予鼓励、赞赏时,会对运动员的活动起着积极作用;而当观众大声喧嚣,即不论是对运动员赞许还是贬毁,都会给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和情绪带来不良影响。也有人认为,即使观众的鼓励和赞赏是公正的,也会对未受鼓励的一方在心理上造成压力,由此产生气馁、紧张和急躁情绪。D.A.莱尔德曾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有人在旁边批评议论时,小肌肉群的运动精确性降低,大肌肉群运动的精确性提高。在训练场所做的研究表明,当运动员学习新动作时,观众对其活动的影响是消极的;当运动员还未完善掌握动作时,观众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但也可能起消极作用;运动员熟练掌握动作后,观众的影响起积极作用或不起任何作用。问题在于,实验研究通常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研究影响运动员活动的某一因素,而实际比赛的运动场所比实验室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观众对运动员和运动竞赛的影响受着许多因素的制约。观众人数众多时,通常会使运动员情绪高涨;观众中有无运动员的亲属,对运动员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观众所处的位置、距离远近都可能对运动员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同样的观众条件下,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对比赛意义的认识、技术的熟练程度、性格、心理承受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都会使他们对观众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反应。为了避免受到观众的不良影响,教练员经常进行模拟实践训练,使运动员习惯于在有观众和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对个别在观众面前容易惊慌的运动员还应进行个别心理训练,给予具体指导。
  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实践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简史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之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但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则还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复杂。劳动组织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学研究的日程。这便出现了科学管理的学院,其代表人物是F.W.泰勒。泰勒着重研究了操作合理化,但他对人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方面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战后,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人在生产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会心理学家G.E.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思想。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见组织行为中的人性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程心理学的发展,强调研究人-机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的问题。战后,许多学者总结了战时的经验,考虑到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认为可以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的诸因素统一加以考虑。于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
  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研究内容及方法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跨文化管理心理学,比较不同的地区、国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行为的异同,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合作经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方法方面,管理心理学并没有一种适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以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量表法、个案分析、准实验研究、社会调查、公众意见调查等方法为基础,结合管理实际,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采用适宜的方法,使问题的解决有客观的科学的根据。
  应用  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人为资源的研究:如利用测验方法选拔职工,或应用评价中心方法对领导进行评价。许多咨询机构都开展有关人员评价的业务。②组织开发:由专家组帮助企业增加自我完善的能力,带动各种组织进行改革。③决策理论的应用:如协助大企业对重大项目、经营战略进行审定等。采用决策会议方式,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电子计算机及专门的决策软件可以大大加快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提高决策的质量。④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如制定更完善的作业班制度,防止事故,减少工作的应激等。
  在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近年来得到了发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等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组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了领导行为的评价,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此外,还参与了企业的咨询诊断,对职工的工资,奖励方法提出了建议;结合中国特点对先进班组的活动进行总结,以加强集体工作精神,并以树立本单位的企业精神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决策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工作并与国外的研究进行对比,为跨文化管理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