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性记忆 :
根据记忆材料是否具有情绪维度和情绪唤醒来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情绪性记忆和中性记忆。情绪刺激的加工在大脑中享有优先权,这一机制使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反应又准又快,体现了生物在进化上对环境的适应。情绪性记忆具有强烈、持久的特点,在记忆中具有优势地位。
情绪性记忆通常持久而强烈,是造成一些消极经历久久难以忘却以致形成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原因。大脑对情绪事件的记忆要优于中性事件,表现出记忆优势,其背后的生理机制是情绪性记忆研究者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已有神经成像研究发现,在一般情景记忆发生时,除相关的感觉皮层外,大脑中的内侧颞叶和前额叶处于激活状态;而当情绪性记忆发生时,除上述区域外,杏仁核也会激活,说明情绪性记忆的优势可能来自于杏仁核与内侧颞叶、前额叶等脑区的相互作用。杏仁核是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最重要脑区之一,在情绪性社会信息的加工、情绪条件刺激的建立和情绪性记忆的巩固中发挥关键作用。当情绪性记忆发生时,大脑中的杏仁核、海马以及其他相关区域可能通过神经回路与激素交流的相互作用,最终使情绪事件被长期、深刻地记在了大脑中。
情绪性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条件反射范式、调查研究范式和实验室范式。在典型的条件反射范式中,先向被试呈现与恐惧相关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如蛇、蜘蛛,引发被试的相关反应,然后在间隔一定的时间或次数后同时施以条件刺激,最后去除无条件刺激,发现条件刺激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调查研究范式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情绪事件的记忆,如创伤记忆和闪光灯记忆。在典型的调查研究范式中,通常要求被试详细描述发生了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事件涉及的人物、如何发生、如何获知事件以及与何人一起获知该事件等,然后使用主成分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潜在特征模型程序或潜在分类模型程序等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考察人们对情绪事件记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实验室范式通常是在实验室情境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向被试呈现情绪性刺激,然后比较被试对情绪材料和中性材料的记忆情况,以考察情绪性记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