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矫正 :
这一概念源自循证实践。循证实践,是指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或者遵循证据进行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循证实践理念具有求真、民主、高效、公正、共享等特征,以循证医学为代表的循证实践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从整个医学领域延伸到管理、教育、犯罪控制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美国学者D.L.麦肯齐认为,罪犯矫正领域的决策同样需要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于是她提出了循证矫正这一概念,用以概括罪犯矫正领域的循证实践。
一般认为,作为一种循证实践,循证矫正的实施步骤通常由5个A组成:①提出问题(Ask)。即矫正工作者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②获得证据(Access)。即矫正工作者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所有证据。③评价证据(Appraisal)。即矫正工作者对检索到的所有证据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可推广性、可执行性、成本-效益状况等做出评价,从中找出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④应用证据(Apply)。即矫正工作者遵循最佳证据实施矫正。⑤后效评估(Assess)。即矫正工作者对本次遵循最佳证据开展的矫正实践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做出评估。本次循证矫正实践经评估后,成为下一次循证矫正实践的新证据。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循证矫正整合了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包括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证据生产技术(如随机对照设计、系统评价、元分析等)、证据使用技术等在内的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方法技术,在提高矫正效果、降低重新犯罪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传统矫正相比,循证矫正具有包括遵循现有最佳证据以提高矫正活动的实效性、追求高效以降低矫正成本、架起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的桥梁等鲜明特点。循证矫正的引进和推行,将会给传统矫正工作实践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揭示和把握矫正活动客观规律,推动将以往基于常识与个人经验的矫正活动方式,逐步向遵循“最佳证据”以保证最佳效果的矫正活动方式转变,进而提升矫正工作的科学化、有效性水平,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自2012年起,中国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确立了循证矫正研究与实践科研项目,着手探索循证矫正这一先进矫正理念与方法在罪犯矫正实践中的应用,并组织部分监狱开展循证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