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

2023-12-19

    防御机制 :

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目的在于减轻心理矛盾,消除焦虑,更好地适应环境。1894年,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并探讨了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压抑。其女A.弗洛伊德1936年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对父亲提出的防御机制进行了归纳和补充,主要有10种:

①压抑。指自我阻止激起焦虑的那些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这些不愉快的冲动,可能来自本我中的遗传部分,称为原始的压抑;也可能来自个人的痛苦记忆,称为真正的压抑。

②否认。指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例如,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在吃饭时总是给丈夫摆上餐具,否认丈夫已经去世。

③移植。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例如,某人受到上司批评后,回家向妻子、孩子、狗或家具出气。

④认同作用。又称自居作用,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弗洛伊德提出4种认同,即自恋认同,指个体对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指个体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对象丧失认同,指个体为了恢复某一失去的对象而认同他;强制性认同,指个体与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以免受惩罚。

⑤升华。指将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如性、愤怒、恐惧等,转化或提炼为社会认可的具有建设性的形式。例如,将性冲动的能量转化为艺术创作;将攻击冲动转化为拳击运动等。

⑥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态度、行为和欲望推给别人或其他事物,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⑦合理化。又称文饰,指用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如酸葡萄效应。

⑧反向作用。指为了掩盖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⑨固着作用。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分两种情况,一是个人习得行为不能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渐趋成熟的现象;二是个体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刻板的反应方式仍盲目地继续出现。

⑩退化作用。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较为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例如,四五岁的儿童大小便、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但这时如果家里又添一个新生儿,他可能会出现尿床、吮手指、要人喂饭穿衣等幼稚行为,借以博得父母的关注。

防御机制的共同特点是:①它们都是潜意识,即个体通常是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②它们都是伪造或曲解现实的,以防止本我的冲动。研究者通常采用投射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说故事或主题统觉测验等方法测验。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解释神经症形成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