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的心理预想

2023-11-13
风光摄影的心理预想:(一)心里预想

  在未正式拍摄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里对要拍摄的对象有意识的形成自己最终想要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观察被摄对象所能表现的潜在画面,最后以自己想要的画面,再经过技术上的处理,最终获得自己事先想要的那一副画面。

  要知道即使是最现实的照片也不会和被拍摄的景物完全一样,由于各种摄影上的原因,终归会让最终得到的画面与景物有差别,而我们可以加强或减弱这种差别,但无法消除这个差别。相机和肉眼观察的景物并不完全相同,相机并不像眼睛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视野中心,而是把视野内的一切景物都以大致相等的清晰程度,进行观察。而人眼只对整个景物进行粗略浏览,相机通常会把全部景物如实的记录下来。

  所以对于同一处风景,相机只是一种客观的影像记录,而我们可以对同一景物想象出几个不同的影像,然后将最接近于我们主观要求的更富有艺术性的影像进行拍摄,最后得到艺术性极强的风光摄影作品。

  比如拍摄黄昏里的小镇,可以将小镇的建筑作为表现的主体,可以将天上的云彩作为画面的趣味中心,可以将画面中的其它元素如牛、羊、鸟、水、树木等作为重心。而这些就需要我们提前对最终画面的表现提前作出想象,或者说预想。

  作为初学者有一个困难,要把五颜六色的风光景物,看成为只有灰调影像的景物来进行观察,同时还要把立体的景物想象为平面的影像。

  因为相机最终拍摄出的画面是脱离现实的,至少从空间感来讲,相机会直接把立体的风景转化为平面的图像。因此其表现的形态和比例都会与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虽然说摄影的初先是用于纪实,但实际上,在后来的诸多风光摄影作品中,不难看出,从光影的角度也好,或从构图的角度也好,还是从色彩搭配的角度也好,都是经过了摄影师的主观判断和选择后,最终得到的艺术性的画面,并没有真实的反映现实的景物。

  (二)预想方法

  我们更多的是观察景物的表现,而不是景物本身,而影像就是摄影师最终对景物表现的结果。预想的第一步就是从影像的角度来观察景物,并对其分析、研究,找出其意义、本质、形态、纹理等元素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步就要锻炼我们的眼睛,使其富有影像视觉的观察力。

  首先选择一个较为简单的景物,并找出其有意义的色调最暗的部分。初看时,黑色的衣服可能是最暗的部分,但稍微细看,就会发觉深黑的影子比黑色衣服更暗一些。事实上,许多看上去很暗的景物,甚至看上去就是黑色的景物,不过是深灰色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纯黑色,包括学校里的黑板、黑色的汽车等。

  在没有更深黑的元素与之比较的情况下,这些景物很可能被视为纯黑色,并在预想和后期制作中也作为纯黑色来处理。但是在预想和拍摄前,得先把这样的暗部,视为深灰色,而不是纯黑色,至于后期预想的画面,可以把其处理为纯黑色。   其次,就是找到景物中有意义的最亮的部分。这与找出最暗部分雷同,景物中的最亮的部分有可能是我们平日认为的一块白色的棉布,但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属面却比一块白布更为耀眼。例如,在太阳光下,我们把光亮的银钥匙放在一块白布上进行拍摄,最后的画面中,我们就不难看出,闪闪发光的钥匙会比白布显得更加明亮,而钥匙上的高光将表现为很小一块的纯白色,而白布只是浅灰色。但是没有钥匙,白布就是“最白”的物体。

  第三,在观察了最暗和最亮的色调之后,可以开始观察一下中间色调。在观察白色部分的同时,开始观察浅灰色部分,同样在观察黑色部分的同时,观察深灰色部分。而在其中间的色调值,就有一个基本色调――中灰色调。

  因此,一个物体所表现的色调如何,不但要去看它的本身的色调值,同时要看它与其它景物色调值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

  以上的三种色调观察法,对预想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它将作出参考,判断出你要的画面究竟会如何。

  第四,还有一个方法,用来提升和验证你的预想或者观察力,将拍摄的照片,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的天气中,进行对比,这只是个参考的办法,用于鉴别你对景物的观察力究竟准确与否。

  在风光摄影中,光影的变化,构图的取舍,这些都是需要提前预想的,能够有预想的方法,会让风光摄影的进步事半功倍。而其中光影色调的判断尤为重要,测定景物的亮度,并根据测出的结果决定用什么样的曝光,甚至在后期制作上,如何再次进行色调的创作。

  预想并不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许多有成就的摄影家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有这种本领,虽然他们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这样去思考或使用这个方法。任何一个摄影人,认真从事摄影多年后,是能够较好的理解预想这样的过程的。对预想的探索与运用,能帮助风光摄影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更好的提升。

  《等待日落的羊群》 摄影:王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