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2023-06-16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及表现特征:(一)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

  心理学上,心态即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而弱势心态是指,当人们依靠自身现有条件或付出最大努力,在一定的社会生存标尺下却难以抵抗外在风险或改善其境遇并达到其期望的社会生活方式时而形成的一种对比之下居于弱势的心理和行为意向。因而,我们将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的定义为,当人们处于脆弱时,心理所产生的暂时性弱势状态,甚至在人生较长的时期里一直处于一种消极低迷的状态。而当个体心理处于弱势时,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便自己想去直面挫折或改变现状,却因畏惧未来可能的不可控信念的影响而放弃尝试。这种弱势心理势必会大大降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导致个体因害怕失败而畏惧行动,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长期性消极心理状态。非弱势群体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鉴于他们身份地位的特殊,当个体所产生的弱势心态蔓延至整个群体中,形成群体的共同态度和同质性社会心态的共同表征时,弱势心态的综合心理反应和行为意向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那时我们的社会将弥漫着消极和不安定隐患。

  (二)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会有多个维度的外部表征,但依照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从个体的社会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来概括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1.社会认知――自卑感

  社会认知包括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和的行为认知以及对社会情境所作出的觉察和评价。弱势心态下的社会认知常常表现为,自认“弱势”、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比较偏差和自我认知的偏差。社会各阶层中,不同的人群归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即拥有不同的职业和权利义务,而这必然导致群体收益有所不同,生活水平高低不等,而这最终导致了人们的不平衡感的剧增,人们在缺乏客观性标准下盲目与他人作比较,自我贬低,以及对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不清晰,从而形成个体社会身份上的自尊与现实挫折带来的自卑产生的矛盾冲突。

  2.情绪情感――悲观消极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外部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的反映。由于待遇不公、收入差距、生活重压以及公平感保障感等等的缺失,导致在人们的情绪体验中,更多的是消极悲观、自怜和对现任工作生活的不满与焦虑等由心境主导的情绪体验。而兼具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内综合反映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自我贬损和缺乏成就感而导致的忧郁焦虑、怨念痛苦、嫉妒等负面情感体验。

  3.行为意向――无动力

  行为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的一定行为反应倾向,即在一定价值评判基础上为达到某种目标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非弱势群体中存在着很多“弱势心理”的边缘人,主要分为主动边缘化和被动边缘化的群体。例如一些基层公务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很有限,所以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会产生悲观的心态,他们只能“望房兴叹”;还有那些虽有鸿鹄之志,却常常为梦想不能付诸于实际而困扰的人这些都是被动边缘化的一员。而那些尽管不满于现实现状,却又拘泥于现状,没有勇气去有所作为,则是主动边缘化的人。他们普遍心态消极、自我动力不足、没有目标、对岗位失去归属感,逐渐滋生惰性,最终丧失追求从一而终的目标或改变不满现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