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论述意象的一种理论,南朝梁刘勰提出。
《文心雕龙·神思》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是中国意象论的较早语源。
这里的“意象”,指通过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刘勰的意象论主要分为三个理论层次:①意象创造。
意象创造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的过程,它离不开感性对象,执着于感性进行想象活动,从而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观对象之中,构造出情与景偕的意象。对此刘勰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主张,认为物我交相融汇,从而推动审美活动的深入。
在此基础上,刘勰还提出意象创造中的双向运动。《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迁情以往,使物皆着上我的色彩。又说:“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这是身与物化,自我完全溶入大自然中。《物色》中说:“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亦申说物我双向交流之意旨。
同时,刘勰还强调意象创造中情感的主导作用。他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意象创造始终离不开情感的统辖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大自然才会以它的感兴作为报答。②意象整合。
意象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大脑中通过想象产生的纷杂表象进行选择加工,使心灵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游移走向定型。意象整合的结果意味着艺术创造的主体工程已经结束。
刘勰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又说:“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所谓“规矩”、“刻镂”、“杼轴献功”都是指这种整合作用。刘勰还指出,意象整合中,“志气”起着关键作用,“气”是生理基础,“志”是理性力量,前者为意象整合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心理空间,后者为这种整合提供了一种控驭机制。③意象表达。刘勰曾提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思想,列出了一个思(想象)——意(意象)——言(文辞)的意象产生全过程的模式,从“思”到“意”,产生了艺术意象,从“意”到“言”,即要传达这种意象。
刘勰还指出了意象传达的复杂性:“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此种看法基本符合艺术创作的内部规律。在意象传达中,刘勰还提出“隐秀”的重要观念,“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即强调诗文创作要含蓄蕴藉,又要意象鲜活玲珑,“隐处即秀处”(刘永济语),只有内在包孕丰富,才能产生意味隽永、摇曳不绝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