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容取心说➀

2024-03-30
拟容取心说:

中国古代论述心物关系的一种理论,南朝梁刘勰提出。

见于《文心雕龙·比兴》赞辞:“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

”刘勰用“拟容取心”来说明《比兴》篇中所讨论的比兴方法问题。“拟容”是外貌的相似,指以具体物态作比喻。

如刘勰所举的枚乘《菟园赋》的例子:“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取心”是含意的相似,刘勰说:“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

”若从“拟容取心”引申开去,其中还包含重要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刘勰认为,诗人创作,关键在“触物圆览”,潜心于对外物的观照之中,这是因为观物不仅能引起情感的变化,引起心灵复杂的意象活动;同时,“物”还可以提供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中国文学反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这为以物传意提供了一个曲折的然而却深具韵味的途径,物是情感的载体。

故刘勰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此中所举皆遵循以外物来传达情感的途径。

故从这个意义上说,“拟容取心”就是通过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是外在的物象;“心”是内在的情感。

刘勰指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是说物和人之间是有巨大差异的,但是在审美观照中,却能使二者形成如肝胆相合的密切关系,物的结构中具有和人的情感同构的成分。这一点在《物色》中也有涉及,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已注意到物我之间的共通性。刘勰这一朦胧认识为以“容”载“心”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