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论审美心理的术语。
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之《品藻》:“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所谓“生气”,即活泼泼的生命力。
据《世说新语》、《晋书》等记载,晋人风情神韵的根源则是一股勃郁的“生气”,它贯串在人物品藻、山水游历中,也延及艺术创造。以上所引庾道季的话,与唐司空图所言“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的意旨完全一致,即强调活泼泼的生命呈现,反对僵如死灰的对象。
《世说新语》所载人物品藻语如:“森森如千丈之松”、“谡谡如劲松下风”、“莹莹如廓云雾而睹青天”、“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轩轩如朝霞举”、“濯濯如春月柳”等等,均潇洒倜傥,磊磊有风神,可谓“生气远出”。而在山川游览中,也无不重视其风流神韵,如:“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有使人凌云意。’”(《世说新语·言语》)“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重视“生气”是魏晋的时代风潮,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论,都是重“生气”思想的不同理论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