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寻➀

2024-02-25
直寻: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术语。

语见南朝梁钟嵘《诗品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针对当时文坛喜欢用典,缺乏诗情的倾向,钟嵘提出了“直寻”说。所谓“直寻”,就是直接面对外物,即目即景,将其所感发而为诗,无需去闭门苦思,左牵右连,正如金代元好问所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钟嵘这一观点在其具体的品评中也有显露,如评谢灵运:“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诗人“寓目辄书”,并非简单模拟自然,而是在大自然的撞击下兴会大作,卷起情感波涛,臻于创作佳境,故不思而得真思,不饰而得真美。钟嵘这一观点反映出重要的文艺心理思想:魏晋人认为,山水含道,故当澄怀味象。

如郭象就从庄子那里开拓出“目击道存”的思想;佛教亦强调“见则当下便见,凝思便差”。此种直观了悟的方式在魏晋时化为一种审美认识方式,强调直面自然,获得感悟;并反对逻辑概念的缠绕,和掉书袋式的创作方式。其后,唐代司空图提出“直致”说,强调“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从而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思想。近人王国维提出的“不隔说”也可以说是这种理论的继续。“直寻”说是中国文艺心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