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心➀

2024-02-17
眼与心:

又译为《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美学心理学着作,作者是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诺-庞蒂。

1963年出版。中译本刘韵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论述了画家与可见物的存在的关系。画家被可见物召唤着,被显示出来的东西正是掩藏在可见物当中的东西。

所以画家要求摆脱投影透视造成的幻术,找到主体意识中的客体。画家的眼睛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世界要成为绘画所缺少的东西,更看见了绘画要成就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以及调色板上绘画所等待的颜色。

所以“画家必须同意让事物从他身子里走过去,灵魂则要从眼睛里走出来,到那些事物上面游荡,因为它要在上面不断验证它的超人视力”。作者十分强调绘画中视知觉的决定作用,认为用眼来看就是用眼和世界接触,用眼深入世界内部,对世界远距离地占有。

视觉是“心灵之窗”,是各式各样存在的汇合点。

画家是用心来看世界,“在内心有一只眼睛是第三只眼睛,它在看画,甚而还看到心中的形象”。眼与心的关系是:眼帮助心灵看到不是心灵的东西,画家的心从眼中跳出来到物中搜索与探求,看见了宇宙的缩影,于是给眼睛提供了深入内部去观看的线索。“绘画让外行人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有一个看得见的存在,它使我们不需要‘肌肉的感官’而可知世界之大”。

作者这种不把哲学本质当作对象,只是“意味着我们存在”的美学观念,对于20世纪后期绘画实现自我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