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专论。
作者是法国文艺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最初发表于法国《活力》杂志第8卷第2期(1940)上。中文译者邵牧君,译文发表于《世界电影》1988年第2期。
作者从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中,指出电影的内在特性(照相复制性)和外部特性(群众性)使它不可能和其他高度个人化的艺术(比如文学)同步发展,不可能顺应日益从再现转向表现的现代艺术观念。作者在论述电影艺术特性时,所取的始终是观众接受的视点的论述态度,认为电影产生与受推崇,原因在于电影艺术的目的是迷恋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结果。只有当电影采用了不同的景别,让导演和摄影师处理物象时获得了新的自由,只有声音与画面增添了可见的对位关系,让影片扩大表现力度,电影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才有表现的可能。然而,有声电影已变成叙事性的,它以小说为竞争对手,却又不能像小说那样深入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坚持电影是工业,它从幼稚的无声片发展到今天全盛时期,只是完善了照明技术和拍摄技巧,而在艺术领域却没有令人瞩日的发展。其表现只是好莱坞影片一直在“制造神话”和奉行“明星制度”。作者把演员与明星分开评述,认为“明星则是一个能招来许多按她的尺寸结构的电影剧本的女人”。其原因则是“在当代的主要神话中,正义和性还远没有丧失其号召力”。作者的观点虽说比较偏执,但他注重观众电影接受心理的分析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中是颇有个性的。
这篇论文结尾留下一句名言:“我们还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它被广泛引用并造成巨大影响和众多诠释。该论文对于巴赞关于摄影影像本体论的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