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这是对解释作品的一种看法。“诂”是解释的意思。意思是说,对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的解释。这说明批评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对同一篇作品也会有不...
适心为快:语见晋代葛洪《抱朴子·辞义》:“五味乖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近人之情,爱同憎异,贵乎合己,贱乎殊途。夫文章之体,尤难评赏。苟以入耳为佳,适心为快,鲜知忘味·之九成,《雅》、《颂》之风流也。”适心为快乃是当时流行...
以丑为美: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种理论,晋代葛洪于《抱朴子》中提出。葛洪这一学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层次:①“妍蚩有定”。葛洪认为,美与丑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抱朴子·刺骄》:“昔者西施心痛而卧于...
原型接受心理:研究文艺接受活动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由瑞士着名学者荣格所创立,加拿大学者弗莱所阐扬。这种理论认为,接受者从艺术作品中接受的东西既不是独特的艺术形象,也不是什么情感、道德、伦理、政治思想等,而是一种“...
师旷之耳:语出《淮南子·泰族训》:“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着名乐师,不仅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而且善辨音律,有着非凡的音乐鉴赏才能。故“师旷之...
憎爱异情: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塞难》:“妍蚩有定矣,而憎爱异情,故两目不相为视焉。雅郑有素矣,而好恶不同,故两耳不相为听焉。真伪有质矣,而趋舍乖忤,故两心不相为谋焉。”葛洪认为,在审美过程中人的主观好恶起着重要作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