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术语。
语见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他的悲剧观、喜剧观确立于对“人生”的深刻体识与观察之中,反映出他的创作的思维定势——让悲喜剧最大程度地契合于生活本身。沿此,鲁迅进一步提出的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这异于关注于生活的变态,即那些越出正常生活轨道的有着特殊经历的人物和所谓“奇闻”、“怪现状”的悲剧观,鲁迅注重的是生活轨道正常运行中的常态,即那些最平常、最普通的事实,因为现实中的有价值的毁灭的悲剧,已经由个别的、超出常规的“怪状”转化为普通的日常生活。鲁迅的《呐喊》、《彷徨》中的一幕幕悲剧的制造者正是由社会舆论与习惯势力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之节烈观》)。鲁迅说叶紫的小说所描写的,本来“都是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叶紫作〈丰收〉序》)。在鲁迅的杂文中,有大量的“立此存照”,让“生活”自身亮相。
鲁迅说:“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倒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答〈戏〉周刊编者信》)。简言之,鲁迅在审美心理上主张真实、平常,具有普遍性,反对猎奇,过于具体、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