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解释,志是“心之所之”,即心理的指向性,并强调“学者须是立志”(《语类》卷八)。
陈淳在发挥老师的观点时进一步说:“志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事物,便是志。若中间有作辍或退转底意,便不得谓之志。”(《北溪字义》卷上)朱熹还指出,“立志”一是要高尚,要“直截去学尧舜”;二是要坚定,“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性理精义》卷七)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在学习中的作用。
朱熹解释,志是“心之所之”,即心理的指向性,并强调“学者须是立志”(《语类》卷八)。
陈淳在发挥老师的观点时进一步说:“志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求讨要,必得这个事物,便是志。若中间有作辍或退转底意,便不得谓之志。”(《北溪字义》卷上)朱熹还指出,“立志”一是要高尚,要“直截去学尧舜”;二是要坚定,“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性理精义》卷七)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立志在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