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防御机制:亦称“犯罪心理自卫机制”、“犯罪适应机制”。在犯罪前后和犯罪实施过程中,犯罪人为克服因实施犯罪行为而造成的内心矛盾冲突、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与罪责感,维持心理平衡而有意无意地进行的自...
犯罪高峰年龄:犯罪发生较集中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期。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7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谋杀、强奸、暴行、抢劫、爆炸、放火、盗窃)的资料统计,有一半以上是10岁~17岁的少年作案。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各类...
犯罪环境:影响个体形成犯罪心理并产生犯罪行为的各种不良因素的总和。包括两方面:(1)影响个体犯罪的小社会环境因素。如犯罪多发地带等经常发生犯罪活动的地区和少年犯罪集团、犯罪集团、犯罪组织等犯罪人集中的群体。(...
犯罪后心理:犯罪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包括犯罪已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后产生的心理状态与特点。广义包括行为人实施犯罪后,在侦查阶段、预审阶段、诉讼审理阶段和服刑阶段的心理。狭义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一定时间...
犯罪环境决定论: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与“犯罪遗传决定论”相对。属犯罪社会学派。认为社会环境是产生犯罪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为法国里昂大学法医学教授拉柯沙尼和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菲利...
犯罪机会:有利于实施犯罪活动又不易被发现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通常由三要素构成,即适合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易受侵害客体(对象)的出现。对某个具体的犯罪机会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预谋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