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认知同化说

2024-12-23
游戏认知同化说:

亦称“游戏认知动力说”。

游戏理论的一种。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模仿;二是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只为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游戏的类型因智力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

练习游戏主要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特点是为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已习得的活动。象征性游戏主要出现在自我中心的表象活动时期,特点是运用表象把当前事物当作另一个不在眼前的事物来使用。象征性游戏在前概念思维阶段(2岁~4岁)大量出现,并达到高峰;在直觉思维阶段(4岁~7岁)逐渐下降;在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逐渐消失,为规则游戏和结构游戏所代替。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当中改造现实,帮助儿童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是一种认知发展的机能练习。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