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肤、肌肉和关节的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唤起的经验。
其模式多种多样,由表及里,可分为三个层次: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等,感受细胞分布在皮肤中。感受细胞中较大的是帕西尼氏小体,较小的是游离神经末梢。深感觉又名本体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包括关节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腱感受器等。
内脏感觉感受体内环境变化,感受器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中,包括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等。其传导纤维有两条主要上行通路:(1)背侧系统;(2)腹外侧系统。
进入背侧系统的纤维,上行至延脑,与薄束核和楔束核的神经形成突触连接,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在延脑中左右交叉上行到丘脑,与丘脑的后外侧腹核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然后经内囊投射到大脑两半球后中央回的皮质区(躯体感觉区)。腹外侧系统又称脊丘系统,其纤维通路与背侧系统略有不同,即从皮肤进入此系统的纤维,与脊髓中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越到对边,在脊髓的腹外侧上行到丘脑。皮肤表面的神经分成整齐的地带,称为皮区,每条脊神经都有自己支配的一个区域。
所有皮质区的神经元排列也都与身体的表面图对应,反映躯体不同部位的功能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