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觉 : 在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映象。它是一种常见的知觉障碍。
古希腊有人认为幻觉是幻想的一种类别。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描述过有关睡前幻觉的现象。其后,阿斯克列皮阿德斯把幻觉从幻想中划分出来,并支持前人将其解释为体液失调的说法。1833年J.-┵.-D.埃斯基罗尔确定了幻觉的名称和性质,并将它与妄想明确区别开来。拜莱热又在此基础上对幻觉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划分出一些类别。
类别 幻觉多在若干精神异常状态下出现,常被视为精神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在正常人的生活中,只会偶尔出现睡前幻觉或临醒前幻觉,而且为时短暂。人们通常以幻觉所涉及到的感官或依幻觉的不同性质分类。按感官划分,较常见的有:幻听,其中命令式幻听最易危及自身与社会的安全;幻视,有时病人看到的客体比真正客体大得多,这种幻觉被称为视物显大症,也可小于实物,称为视物显小症;还有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和运动性幻觉等。此外,还有某些特殊形式的幻觉,如思维鸣响或称有声思维,是一种幻听,即当某人思索问题时,其本人可及时"听到"其思考内容的声音,它不仅与知觉障碍有关,而且可能与思维活动相联系;功能性幻听是一种与现实听觉内容伴随出现的幻觉,当现实刺激与现实听觉消失时,伴随的幻觉也会立即消除,这是在大脑皮层听觉区处于兴奋状态时出现的一种知觉障碍。
幻觉按性质可分为:①原始性幻觉。指当事人只感知到像火花闪烁或单调音响这类的内容缺乏完整的知觉形象;②真性幻觉。其知觉形象与真实的感知完全相同,即察觉到患者自认为确有客观物体存在于外在空间时又通过感官而被察知、并获得了相应的映象;③假性幻觉。患者虽有生动的知觉,但他体验到的幻觉印象不具有客观性,即不像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知觉映象那样具体,其来源模糊。患者自认为其知觉映象是出现于"主观空间"而不必通过感官即可在脑子里或躯体内获得,但依然具有相似的感知效果。此外,还有一些类似假性幻觉的不完全性幻觉,如精神性幻觉,其知觉映象不由自主地发生于头脑之中或体内某部,并非通过感官获得,且时常以"无声语言"的形式出现;又如域外幻觉,其知觉形象被认为是出现于感官领域之外,如听到遥远的呼唤或看到脑后的人群。
各种幻觉均可导致一系列异常心理效应,如影响思维活动,易促成继发性妄想。进而还可能产生情绪异常,如激情爆发或不安、焦虑、抑郁等。在运动后与行为方面可导致木僵、兴奋或病理性意志增强,最后,导致人格变化。
幻觉通常有3个特征:①概念的感性化,这是幻觉的最特异之点;②内在体验向外部世界的投射,如思维鸣响就是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出自己的思想内容;③体验的矫正困难性,这是幻觉的一般特征,常使当事人难以摆脱这种知觉异常的影响。
机制 有关幻觉产生机制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其确切原因至今仍未被弄清。S.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幻觉是一种与梦境有关的心理退行现象。许多临床学家则从疾病变化的规律上注意到,当患者处在严重的抑郁与自责的情绪状态下,处于妄想状态或者接受强烈暗示时,常常易于诱发幻觉;脑部某些部位存在病灶导致癫痫发作时,也会出现幻觉。W.G.潘菲尔德等人直接用微电极刺激相应的脑组织证实了这一事实。近年来的一些实验发现,被试在剥夺感觉的情况下可产生幻觉和其他认知功能异常,幻觉及其他方面心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感觉剥夺进行的时间是一致的。有关化学性致幻物质的研究也为探讨幻觉的发生机制提供了许多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途径。例如,服用微量北美仙人掌素和麦角酸二乙胺(LSD) 等致幻剂,即可出现生动的视、听幻觉和其他一时性心理异常。可见,通过对致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产生幻觉时神经生化方面的变化,以及探讨幻觉状态的生理心理学。
幻觉
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