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预防 :
一级预防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或促进抵抗疾病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识别和收集疾病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培养健康行为,纠正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开展心理卫生辅导,培养适度运动习惯,控制体重超重,普及科学营养膳食,保护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中老年保健和妇幼保健等。
一级预防的概念由美国学者H.R.李威尔和E.G.克拉克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后又扩展出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中国传统医学中有“治未病”的思想,与一级预防异曲同工。《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预防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中得到广泛应用。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经常采取双向策略,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并消除高危个体的特殊暴露。突出高危人群有利于提高慢性病的预防效率。
心理卫生的一级预防吸取慢性疾病预防中取得的经验,采取普遍预防、选择预防和指向预防3种策略。普遍预防是针对一般公众或整个人群的干预,普遍降低暴露水平。选择预防针对超过平均暴露水平的个体或小群体,根据科学依据,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干预危险因素。指向预防针对的是高危人群,他们可能已经显示出轻微的心理障碍症状,或者出现预示发病的生物标记,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
一级预防的效果取决于人类关于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对于已知危险因素,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心理卫生领域,一级预防的作用远比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