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阳性的概述

2023-06-19
假阳性的概述:假阳性即在心理测试中无辜被测人不能通过测试,结论为“不通过”或“生理反应特异”的情形。无辜被测人在刑事案件中被卷入侦查,往往由于其与案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者是被害人的重要关系人,或者是重要知情人,或者是有犯罪前科且本案中形迹可疑,或者仅仅是案件在大范围排查中的被调查人。这类人员最终有证据证明并非作案人,但在测试中往往会出现,图谱上一个或几个相关问题(或关键问题)产生阳性反应,使测试人员难以给出“通过”结论的情形。

  (一)CQT和CIT的假阳性表现

  一般来说,准绳测试(CQT)更易出现假阳性现象,准绳问题测试法是通过对被测人在相关问题和准绳问题回答的反应强度进行比较,来判定被测人是否在相关问题上说谎。在CQT中,假阳性被测人在案件相关问题上反应较大,且显着高于准绳问题,皮电反应尤为突出,而且在几次测试中均有表现,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隐蔽信息测试(CIT)同样存在假阳性现象,按原理来说,无辜被测人在CIT中对关键问题的反应应该是随机的,但实践中的确存在被测人猜中关键问题或故意隐瞒所了解到的案件真实情况,而对关键问题做出稳定而显着反应的情形。

  (二)假阳性的危害

  在刑事案件调查中,基于假阳性产生错案,会使无辜者莫名卷入案件,可能使其人身权及财产权遭受重大损失,这种错误是心理测试事业的巨大灾难,也是对心理测试结论合理信赖的巨大打击。着名的云南昆明杜培武案即为典型例证,杜培武在承受了连续的长时间高强度的讯问后,在昆明市中级法院的心理测试中出现假阳性,无法通过测试,随后经历了一系列灾难。在实践中,很多测试人员无法真正区分“假阳性”与“不通过”,甚至于不敢做出明确的结论。因此,心理测试中假阳性问题不容忽视。只有降低假阳性的出现,才能提高心理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使心理测试事业得到最大保护。

  (三)假阳性与不通过

  “不通过”即表明被测人具有案件的相关心理信息,被测人极有可能是作案人或参与人。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委托单位过分信赖测试结论的情形仍然存在,“不通过”结论对被测人影响深远,正是由于存在假阳性的情形,测试人员在得出“不通过”结论时十分谨慎,甚至于不敢做出结论,笔者认为,做出“不通过”结论时应充分考虑,排除假阳性存在的可能。

  (四)假阳性与不结论

  “不结论”即测试中被测人的生理指标既未达到“通过”阈值也未达到“不通过”阈值,而落入“不结论”区域,只能宣告本次测试无法得出被测人是否通过的情形。测试图谱上尽管有些指标呈现“阳性”反应,但反应混乱且无规律,测试人员又无法找到假阳性理由时,可能会给“不结论”的结果。

  (五)假阳性与有偏测试

  当被测个体的生理状态未达到良好或心理信息受到干扰,但能够有条件的取得测试效果时,这时的测试即为有偏测试。在有偏测试中心理信息“污染”的个体出现阳性反应,其结论的意义将下降,其心理测试的“通过”结果远比“不通过”结果有意义,其不通过结果,被认定为“假阳性”的概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