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味像➀

2024-04-04
澄怀味像: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术语。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将“圣人”和“贤者”区别开来。“圣人”是那些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而“贤者”则是具有一定智慧和审美能力的人,在审 美观照中,需要排除杂念、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

宗炳认为,“味像”须“澄怀”,即去除心灵的遮蔽,根绝观念的缠绕、官能的欲望,进入一种超功利的洁净无尘的心灵境界。

宗炳的“澄怀味像”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一种延续,又具有一些新的创造与发展。原始儒道二家对这一点都很强调。

老子说:“知其雄,尚其雌。”认为要以柔弱胜刚强。

他提出着名的“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张,要对心灵“涤除玄鉴”,荡涤心灵中的一切尘埃,从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

庄子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

他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他便以这种“心斋”、“坐忘”、“丧我”、晋玄学的影响,但宗炳的贡献在于,他将传统的虚静理论直接引入艺术领域,他的理论的核心在于:观照山水之趣灵,必须澄怀;鉴赏山水画,亦必须有这种心境。因此,宗炳是把“澄怀”作为审美体验的心理前提。他的理论和他尚隐逸的士大夫趣味有关,但又确实接触到艺术审美中的根本问题,故受到后代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