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传说➀

2024-03-31
自述传说:

现代作家郁达夫关于作品与作家创作心理的关系的主张,见于《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

“自述传”说并非郁达夫首创,但其主张在现代文学中影响较大。在文艺心理上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①强调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认为作品是作家主体情感、意识精神的产物,自我主观心理世界既是作品产生的根源,又是作品表现的对象。

他表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述传。”而且,他认为,文学创作归于主体,才是作家创造力的表现,“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有明显的主体心理的精神特征。

②重视作家个性、气质在作品中的体现,要求“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而这一点正是创作主体性的表现,他认为,如果都是纯客观的描写,那么左拉与他的弟子的作品就没有区别。在他的主要作品中,都浸透了郁达夫特有的感伤和愤懑交织的情绪。这种贯穿始终、无所不在的主体情绪性,是他作品个性的特有标识,也是作者个性、气质、审美心理的表征。

③创作过程中,极度重视创作主体亲历的经验,认为“一己的体验”,“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并且反对“凭空捏造”,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常常有自己生活的踪影,其叙事常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其主张的实质是,作家的主体情感和自我一己体验是作品的根本生命,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全依赖于此。其“自述传”的说法,曾在文坛引起误解,以为作者提倡写自己;他后来解释道:他的真意要不离开实地经验,不违背Realism原则,并不完全主张将主人公写成自己,但他过分强调创作时依据“一己经验”,一是容易将创作心理活动简单化,忽视作家想象、联想等心理;二是将“一己经验”看作是作品真实性的依据,混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

因此,鲁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文学的“幻灭之感”“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郁达夫的“自述传”理论在主要方面表现了现代文学史上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