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心理的一种理论。
清末王国维加以概括,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一语指心灵世界,是受佛学影响而来。《无量经》说:“斯义宏深,非无境界。”唐人已普遍用“境”、“意境”、“心境”论诗。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用“境界”论绘画创作。明清时代在文学批评中普遍运用“意境”或“境界”话语。近代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总结和阐述了“境界”说。所谓“境界”,就是指艺术作品中情与景、意与象、虚与实的交融统一,能够引发读者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也指审美主体在创作或欣赏活动中对象化的意蕴深远、余味不尽的想象空间。
境界实际上是由实境与虚境两个部分构成。
实境即诗人所描写的实在的、有限的一个别的境,而由这个境引发出来的由读者的艺术联想与想象构成的境为虚境。境界具有虚实结合的特征。王国维的境界说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境界理论有新的发挥。
他认为,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其他美学范畴更为本质,更为重要。“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人间词话删稿》)。他将境界之有无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
根据境界的创作方式的不同,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根据审美观照方式及审美属性的不同,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又提出以“隔与不隔”来衡量境界之高下优劣。根据艺术家审美观照的侧重点不同,王国维又将境界分为“以意胜”,“以境胜”,“意与境浑”三类。王国维明确地把人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入艺术家观照和再现的对象,指出“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人间词话》)。总之,境界说这一艺术理论是中国文艺理论中的重要学说,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