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象论➀

2024-03-30
境象论:

唐代皎然关于诗歌创作心理的论述。

其《诗议》提出:“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所谓“境象”,是指涵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由多方面内化因素构成,包括景、风、心、色等。“景”指内化的外物景象,“风”指感受到的情致风习,“心”指主体思维心理因素,“色”指客观事理规律;约近于清代叶燮所言“事、理、情”与“心”。

它们虚实结合,在想象世界中组合成新的艺术形象空间,即境象。皎然在《诗式》中已论及“取境”,又指出“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又多次提到“象下之意”,“情在言外”,“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可见他的境象论,已超出了对具体形象的认识,而涉及形象之外的丰富情蕴理趣的发现。

他主张一种囊括丰富情理景象而又超越具体形象的创作追求和审美效果。相传王昌龄《诗格》中亦提到境象:“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它指创作构思中所见新的审美意象的境界,其说与皎然之论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