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说:“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确是起源于味觉美的感受性。”(《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受远古社会重视感官快感的影响,先秦典籍早就有不少关于“味”的记载。《老子》:“道之出口,淡...
境:本义为疆界,《周礼·夏官》“国都之竟”郑玄注:“竟,界也。”《说文》亦云:“界,竟也。”“竟”是“境”的本字。后借以表现人的心灵特有的氛围和图景,如心灵境界。早期佛经翻译中多用此语,如《无量寿经》:“斯义宏深,非我境...
至乐:或称“天乐”。由庄子提出。指无限快乐的审美享受与自由心境。主要见于《庄子·至乐》,篇中首先提出“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这一设问。接着指出天下“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庄子认为,这种世俗之乐并...
悟: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庄子哲学以“悟”作为体道的唯一认识方式,反对逻辑概念的介入,认为一着语言,即是“有封”,就会有“成心”;人有“成心”,必有成见,因此所言必无准的,亦无价值。魏晋时期,随着道家的中兴,带来了人们思维...
品:中国古代论述审美心理的术语。汉末时,人物品藻成为时代的主要文化内容,刘劭着《人物志》,对此有丰富记载。到了两晋南北朝此风更炽,《世说新语》记载,当时士人相聚,每喜品评人物,往往一两句精彩的品题之语会广为传诵。同时...
象:一般指主体意想的感性对象。在艺术方面主要有四种: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艺术之象,象外之象。它们构成了四个理论层面。“自然之象”是艺术家的观照对象,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神用象通”。它既是具体个别的感性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