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是指主体情意与客体对象融会,主要呈现于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想象的审美空间。
是人类创造的艺术想象世界的基本形态之一。意境也可以局部意境的方式出现在叙事性的小说和戏剧里,这种意境相当于艺术表现的审美特征。意境概念一般是指处于文体层面的意境。
它往往具有情真景真的真实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意境美通常是以空灵飞动,天真自然而又情韵悠长为追求,排除“错采镂金”的雕琢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提出的最具有文艺心理内涵的审美范畴,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园林等各类艺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可以说意境是我们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意境的理论在六朝时期萌芽,在盛唐抒情诗的高潮中诞生,又在宋元明清中国诗学理论的长河中丰富发展,终于形成了比较丰富、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是对意境论卓有建树的着作。
其中王昌龄为意境论的创立者,王国维则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虽然已经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但是王昌龄仅把它作为“诗境”一个境层来对待的,并不是这个范畴的全称。
由于王昌龄和皎然都十分强调“意”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中唐权德舆就提出了“意与境会”的论点,已十分接近“意境”的称谓,晚唐五代间又出现了“境意”之称。宋末元初“境界”的概念介入诗学理论,元人赵汸在评杜甫《江汉》诗时,把“意境”移作“诗境”的总称,从此意境范围才算找到自己恰当的称谓。
明清以后,“境界”与“意境”混用,这种情况一直到清末王国维;20世纪中后期,主张专用“意境”称谓的呼声才成为主流。意境虽然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但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仍是今天客观抒情艺术追求的审美理想。意境论的境层说、韵味说所揭示的审美心理状况,更是对抒情艺术审美心理场的精确描述。
意境是文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