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语言在时间中的流变。
语言具有某种稳定的结构,但在时间的横轴上,在个体意识中,在社会的文化历史沿革中,语言却体现为一种流动变幻的过程。现代阐释学家认为,人们对于语言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对于“稳定的语言结构”的一次威胁性挑战,带来语言新的流变。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新意,始终在反抗着似乎已经定型的语词涵义、句法结构、文本秩序。
语言在使用中不断地生长发育着,不断地更新、超越。
如《红楼梦》中的文学语言历经二百多年,进入当代人的阅读领域中,已经不再是曹雪芹写作时的言语,其内涵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语言的流变的论述,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总是强调语言的时间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中的‘时’就像语言中的‘体’和‘序’这些时间性现象一样……言谈就其本身而言就是时间性的。”(《存在与时间》)着名语言学家F·D·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言语活动是一条和人类意识活动差不多一样复杂的“流”,他说:“语言的长河川流不息,是缓流还是急流,那是次要的考虑。”将语言比作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是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着名的七个比喻之一,“语言流”是对语言活动的形象描述。意识流派批评家也认为,语言与意识相联,一定程度上,意识流也就是人的内意识与下意识的语言流。总之,无论是从人类语言历史的发展看,还是从个人言语的发出和接受看,或是从语言组织中句段的连接关系看,人类的言语现象都可以看作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关于“语言流”的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科学有不同的标准,钱谷融、鲁枢元在其主编的《文学心理学教程》中,将这一流动的言语过程划分为生物心理、文化心理、个性心理等三个层次。
“语言流”概念的提出,强调了言语活动过程的时间性,指出语言过程的变动、模糊性,在其深层是人们的心理意识的变动与模糊,故有人以意识流来描述这一心理现象。语言流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生理、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并非简单的时空变化过程,“语言流”这一概念只不过是对这一复杂现象的一个近似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