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癖

2023-09-29
偷窃癖:偷窃癖是在变态心理支配下表现出一种反常行为。所谓偷窃癖,是指患者常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来的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或经济目的(当时完全有偿付能力),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里退还原主,或送给他人,或抛弃、收藏。
 
一般来说,患者在实施偷窃行为之前常有一种不断增长的紧张感,在偷窃中和紧接于偷窃后常有极大的轻松感与满足感。间隔数周或数月,常再次出现强烈的偷窃欲望。尽管患者也通常试图隐瞒偷窃行为,却并不抓住一切机会。偷窃行为常是单独进行的,不与人合伙。在偷窃的间歇期有的会表现出焦虑、沮丧及内疚,但这些并不会阻止他重复这类行为。一般地,女性患者远比男性为多见。偷窃癖患者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其偷窃行为常从儿童或少年期就已开始。但未成年儿童,偶有偷窃行为的并不少见,到成年期后极可能发展力偷窃癖。
 
□ 偷窃癖的一般特点
 
1.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的偷窃欲和行为,通过偷窃公家或个人的东西来满足变态的心理要求。
 
2.所偷窃物品无明确的选择性,不以攫取经济利益和供自己使用力目的,即所窃物品不是当前需要的,也不计较其价值,有些甚至是废物。患者常把偷窃的东西拿回家清洁并贮藏起来,或偷偷地送还物主,或把这家东西送还那家或扔掉。
 
3.   偷窃前无预谋,拿什么方便就偷什么。4.偷窃者是单独作案,无同伙合作。
 
5.偷窃冲动似乎有一定周期性,当偷窃观念达到一定紧张度时,控制能
 
力便下降而去做案。
 
6.偷窃行为逐渐产生,持续进展,长期迁延,很难矫治。有的伴随终生,有的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有的紧张时发作。
 
7.偷窃癖患者的人格有一定缺陷,大多数人比较自私。
 
□病因分析
 
形成偷窃癖的原因当今也尚未十分清楚。一般来说与其遗传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贪婪、补偿等畸型心理常可诱发偷窃行为;社会环境不良、偷盗成风,或他入怂恿等也易使人形成偷窃癖。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