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是“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的合称,也可直接简称“原型批评”。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途径或文学批评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人类文化学。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首次系统地开始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研究。
1890年,另一着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问世,书中弗雷泽以大量例证说明,人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从巫术到宗教到科学的程序,正是这一过程使许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变得完全可以理解。反之,人的高级思维中还应保留着巫术、宗教的痕迹,在高级思维中我们可追溯到巫术、宗教、神话、仪式等原型。
这一结论对文学研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最早的神话批评学派“剑桥学派”,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创建的,故有人认为《金枝》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奠基作。神话-原型批评的另一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神话、图腾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显现。荣格这里所说的“原始意象”即原型,原型的情感内容远比个人心理经验强烈、深刻。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等人对神话的解释对原型批评也有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神话既不是虚构的谎话,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类在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神话与诗同源,都是隐喻。神话-原型派的人物还有英国的赫丽生、墨雷、鲍特金和美国的费格生、蔡斯、费德莱尔等批评家。集大成者则是加拿大人弗莱,其代表作是《批评的解剖》被誉为20世纪原型批评的“圣经”。
这是一部系统全面地阐述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共分四编,其中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为全书核心。弗莱认为:神话乃是对以欲望为限度的行动的模仿,但随着理性思维的崛起,原始人的欲望受到压抑,神话就逐渐消亡,但却变成文学而继续存在,所以文学根植于原始文化。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迅速流传到亚欧拉美。
日本学者小金丸研一曾用它研究日本上古文学,提出抒情文学起源于仪式的观点;在中国,闻一多、郑振铎曾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也取得了显着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