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98—1975
现代作家、画家。
浙江崇德县人。写有大量介绍美学和绘画的论文,为普及美学教育做了可贵的贡献。
其中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文艺心理学认识:①从语言修辞学角度,说明创作应以具体形象作用于读者心理,文学应与“绘画握手”,注重“具象美”。“诗人最懂得小中见大,个中见全的秘诀,最善于运用一件具象的小事来暗示抽象的大事”(《具象美》)。②强调主体感情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识的”,“要用感情去欣赏其美,不可用知识去探究其实用”,“人类倘然没有了感情,世界将多成何等机械、冷酷……”,“美术是感情的产物”,“它能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绘画之用》)。③认为艺术家主体情感与客体对象的融合是艺术品的最高境界,又是美感产生的原因。
他说,谢赫论画“气韵生动”与立普斯的“感情移入”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沉潜于对象中的‘主客合一’的境地”,即“无我”,“物我一体”,这是“艺术的心境的最高点”。“美感的原因,是不处在受动的状态,而取能动的状态”(《中国美术的优胜》)。④强调审美心理的感情特征,重视感觉、感情及心灵的作用,要求审美应是无实用目的、无功利的。“绘画是美的形与色的创造,是主观的心的表现”,应“充溢着美的感情”(《谈像》)。艺术不是实用的事业,“是心灵的事业”,真正艺术鉴赏的态度,应是“仅赏其瞬间的形状色彩”,用“眼光与心灵”“首先体验造型美的滋味,然后进入情感美、意义美的鉴赏”(《艺术鉴赏的态度》)。又说美“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绘画之用》)。
⑤从心理学角度,区分了表象艺术与感觉艺术,认为“绘画是诉于‘感觉’的,文学是诉于‘表象’的”;“表象艺术所异于感觉艺术的,是其理知的要素”(《从梅花说到艺术》)。丰氏有关文艺心理的论述涉及创作、鉴赏、绘画作品各方面,其贡献在现代作家中具有突出的位置。